吐巴
藏族的團圓飯- 區域:西藏阿里
- 類型:美食
- 更新:2020-12-02 09:25
- 網友“一度°”分享
藏族的團圓飯叫吐巴,非常有意思,屆時大家歡聚一堂,非常熱鬧,快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吐巴
圖片由網友“一度°”提供
可謂藏族的團圓飯,一般在臘月二十九享用,類似于內地的餃子。有些面團吐巴里會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線等。每一樣都有特定的含義,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心腸硬,毛線表示心腸軟,木炭表示心腸黑,辣椒表示嘴如刀。這是一種飲食娛樂,無論誰吃到什么,都必須即席吐出,于是在哄堂大笑中,節日的氣氛也就愈熱鬧起來。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制成血腸。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干。冬季制作風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干肉的新鮮色味
其他美食
1、藏族酥酪糕
藏族酥酪糕將提取過奶油的淀粉涼干,用磨磨成粉末,拌入黃油、白糖、人參果、桃仁、葡萄干等,做成圓形或方形,表面有紅絲綠絲的表現吉祥、長壽圖案的醍面胚,放入籠屜內蒸熟,奶味甜點,有滋補強身功效,為藏胞待客糕點。
2、藏族血腸
藏族地區的每宰一只羊,羊血通常不單獨食用,而是灌入小腸內煮熟吃,從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滿它自己的腸肚。把羊肉剁碎加入調味料均勻攪拌后灌入腸內,用線系成小段(制作方法與制作香腸一樣),然后將灌好的血腸放開湯中煮,煮到血腸浮起來,腸成白色,大約八成熟時起鍋,裝入盤內便可以吃了。吃時不碎不渣不脫皮,口感清香軟嫩。
3、藏式面條
藏式面條使用比較濃的堿水和面,讓和出來的面發黃,然后壓成面條,煮熟之后加入適量的骨湯、熟菜油和牛肉或羊肉丁,拌勻之后就可以食用了??诟星宓?、味道清香、制作方式簡單,適合各年齡層的人食用。
4、白腸
白腸是把大米煮熟之后與羊血、羊油、羊肉絲(牛肉絲)加調味料后均勻攪拌,然后裝進洗凈的羊(牛)腸內,用棉線扎緊兩端,放進鍋里煮,煮熟之后切成片,煎后就可以食用了。
5、風干牛(羊)肉
藏族喜歡吃風干的牛(羊)肉,風干肉一般在冬天,一般在十一月低做。這時候的氣溫都比較低,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來,掛在陰涼的地方,讓其風干,去出水份。藏民把牛、羊肉割成小塊串上,或用竹籠掛在帳房、屋檐下的陰涼處,第二年的三月之后,將早已風干的肉取來烤食或者直接生食,咀嚼時無渣塞牙。在西藏高寒地區,食品不易霉爛變質,去水又保鮮,故時至今日,吃風干牛肉之風仍極盛行。肉質松脆,口味獨特,令人回味無窮。
6、酥油茶
酥油茶是中國西藏的特色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復搗拌,使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與藏族毗鄰的一些民族,亦有飲用酥油茶的習俗。
7、糌粑
把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成面粉,食用的時候和酥油茶拌和,用手捏成團就可以吃了,也可以用鹽茶、酸奶或青稞酒拌著吃。吃法簡單,營養豐富,攜帶方便,充饑御寒。藏民吃糌粑首先在碗里放上三分之一多的酥油茶,然后放上適當的糌粑,用手不斷攪勻后捏成糌粑團,即可食之。
西藏阿里最新特產
您可能對下列巴也感興趣
- 網站聲明: 本站《吐巴》由"一度°"網友投稿,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