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隆扎西雪巴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區域:西藏山南
- 類型:民俗
- 更新:2020-12-06 20:15
- 網友“傷城~”分享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是西藏地區傳統戲劇——藏戲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藏戲的藏語名叫拉姆,意為“仙女”。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一起和本地屋的小編看看具體的介紹吧!
雅隆扎西雪巴
圖片由網友“傷城~”提供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關于演出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
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
此外還有《日瓊娃》、《云乘王子》、《敬巴欽?!?、《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每年的“雪頓節”是藏戲班子紛紛演出的日子,故雪頓節有“藏戲節”之稱。
圖片由網友“傷城~”提供
雅隆扎西雪巴鼓鈸伴奏、唱腔、服飾等與西藏其他藏戲不同。在表演過程中“唉哈哈哈哈”的叫聲,表現的是藏戲始祖湯東杰布看了自創的藏戲時滿意地發出笑聲的情形。
雅隆扎西雪巴屬藏戲白面具流派中的黃面具戲種。
扎西雪巴最初是指演出該戲的所在地名——扎西雪巴村(今乃東縣昌珠鎮扎西曲登居委會),之后,慢慢演變成此劇團的名稱和戲名。其名稱是以本地五個極具吉祥意義的名稱而定,即:扎西雪巴(村名)、扎西妥門(村名)、扎西桑巴(橋名)、扎西孜(宗名)、扎西曲登(寺名)。
在五世達賴時期,雅隆扎西雪巴每年必須前往拉薩參加“哲蚌雪頓”的藏戲演出,支藏戲差。這期間還需到拉薩的各寺院和部分西藏地方政府官員府邸進行表演。
圖片由網友“傷城~”提供
每年藏歷一月四日(藏歷年期間)到架桑寺獻演。
雅隆扎西雪巴的特點
雅隆扎西雪巴的唱腔曲調和唱詞道白不同于其他藏戲,演員所戴的面具均屬黃面具。演出時,演員頭戴面具,進行簡單的化妝后,隨著鑼鼓節奏而舞。演唱時,其他演員也合聲幫腔。除演出折子戲外,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叫“頓”或“溫白頓”,是出場儀式;第二部分叫“雄”也就是正戲;第三部分叫“扎西”,是演出終結的祝愿,同時接受主人或觀眾的捐贈。
公元十五世紀曾組建過雅隆扎西雪巴演出隊,當時有17人組成,均為男子。西藏和平解放、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雅隆扎西雪巴得到了繼承和發展。1987年組建了一支由28人組成的演出隊,在藏歷新年、望果節、文化節、迎接貴賓、物資交流會等重大節慶時演出,取得了優異成績。
西藏山南最新特產
您可能對下列巴也感興趣
- 網站聲明: 本站《雅隆扎西雪巴》由"傷城~"網友投稿,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